北京白癜风医院网站留住砖木筑成的中国历史
今起推出“飞檐下的中国”系列报道,敬请关注。
今年9月,在昆明举行的一次会议上,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提出了昆明城市规划建设的6点反思。他指出:“在城市更新改造中,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,对昆明历史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。”
昆明的情况,显然不是孤例。今天,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:一边是快速城市化,“每天消失一个古村落”,古建筑面对推土机朝不保夕;另一边是“城市病”蔓延,钢筋水泥耸立的“森林”快速抹去一个个历史遗迹。如果任其发展下去,当欧洲城市讲述着罗马式建筑的雄伟、哥特式建筑的森严、巴洛克建筑的纤巧时,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,该拿什么去诉说呢?
千城一面,能否替代中国建筑的精彩?
是他挺身而出,“刀下救平遥”;是他振臂高呼,留住了周庄;是他锲而不舍,苏州古城格局犹存……几十年来,一直“奋战”在古建保护的最前沿,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被誉为“古城卫士”。由他保护、规划的5个古镇,入选首批“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”。
面对这些“战绩”,80岁的阮仪三说:“不可否认,经过这些年的普及教育,大型古建保护得很好、很严格。”但他话锋一转,“虽然我们保护了一些传统建筑,但真正保护住的东西太少了,破坏的远比保护的多”。
“特别是民居,除了个别戴上名人故居或文物保护名头的,大都没有得到保护。”阮仪三痛心地说:“说我‘刀下救平遥’,其实,当初平遥周边还有很多古镇,我没救成。比如当时平遥的一个姐妹城,有完整的城墙、钟鼓楼、孔庙和保存很好的民居,但上世纪80年代都被毁了。”
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可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: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、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、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、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。“古建筑中有太多的文化信息值得现代人解读和体会。”阮仪三如数家珍:北方和南方,高原和平原,山区和水乡,建筑全不相同;陕北的窑洞,到了平原就成了山西的锢窑……
“记载历史和文化存在两条并行的主线:一条是文字历史,一条是从古至今的建筑。”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说:“这些文物古建里有我们的血脉和DNA。”与现在的“千城一面、万屋一貌”不同,每一处古建筑都有其特点,都可以成为养料,带给现代建筑设计师灵感。